2.4k words 2 mins.

OpenAI 于 2025 年 8 月 7 日正式发布最新一代大语言模型 GPT-5。我一直关注这家公司,去年写过《罢免 CEO 却导致自身瓦解,OpenAI 董事会在危机利益相关者沟通中的 8 个错误》。我试用五天,发现产品体验确实不错。但是围观他们的产品发布策略,作为专业公关人员,我认为表现可以说是拙劣不堪。从强行剥夺用户选择权、移除旧模型引发的“可口可乐式”错误,到直播演示中图表数据混乱、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的过度承诺,再到首日上线就暴露出的算力切换技术故障,一系列问题让人质疑 OpenAI...
8.6k words 8 mins.

ChatGPT-5在2025年8月8日上线。但8月9日,OpenAl就重新上线GPT-4o。原因在于ChatGPT-5被吐槽反应速度慢、处理问题频繁出错。更有第三方测试显示GPT-5领先优势微乎其微。大模型边际收益递减背后,两个无法回避的困境浮出水面:数据枯竭和算力成本限制。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国家竞争版图。但当OpenAI以GPT-5再次引爆话题,当英伟达GPU构筑起算力壁垒,AI发展的瓶颈已日益清晰——高质量训练数据几近枯竭、能耗黑洞,叠加安全隐忧。中国正以开源开放之姿、算法创新之刃,直面算力围城、数据枯竭与安全治理等难题。DeepSeek-V3用极低成本劈开了封闭...
4.6k words 4 mins.

如何评价OpenAI,决定了如何评价GPT-5如果把 OpenAI 当作已经成功破圈的 10 亿 MAU 大众产品公司:GPT-5 是 ChatGPT 产品一次重要的升级。Routing 能力的加入第一次帮助 ChatGPT 模型把产品线捋顺统一,是 UX 交互的一次重要革新。就像 Apple 决定只推出一款 iPhone 产品线,短期用户可能会被迫适应 GPT-5 这个旗舰产品的优缺点,但长期更容易占领用户心智。GPT-5 的模型能力强调实用性和生产力,这标志着 ChatGPT 产品正在从 “朋友”走向“助手”。Vibe coding 的能力相比前代模型大幅度提升,reasoning...
2.2k words 2 mins.

8月13日凌晨,Perplexity 提出以 345 亿美元收购谷歌 Chrome,业内哗然。 这并非毫无预兆,几个月前Perplexity 就曾表示,如果政府强迫谷歌出售其浏览器,它将收购 Chrome。 某业内创投认为,Perplexity 此番收购要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,大概只是想“恶心”一下谷歌——这一波舆论,再次将谷歌面临反垄断处罚的尴尬局面抬到公众视野。 因为,这一出价已经远远高于这家人工智能搜索初创公司本身的估值。一个月前的一轮融资中,Perplexity所获的估值为 180 亿美元,对标345 亿美元的出价,Perplexity “倾家荡产”也拿不下来。 但Perplexity...
3.3k words 3 mins.

xAI联创Igor Babuschkin官宣离职创业!在xAI的最后一天,他用一篇长文回顾了2023年初见到埃隆的那天:我们畅谈数小时,探讨AI的未来与无限可能。我们都认为,世界需要一家肩负着不同使命的新型AI公司。两年的时间,他们做到了,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。不仅在120天极限打造出世界最大AI超算Colossus,还训出了比肩OpenAI、谷歌DeepMind多模态Grok 4。如今,AI大牛Igor Babuschkin的离职,正式为xAI的旅程画上了句号。接下来,他要创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Babuschkin...
3.9k words 4 mins.

当日本机器人公司 YUKAI 工学在今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(CES)上展示 Mirumi 时,这个看起来像“长臂考拉”一样毛绒绒的小家伙,立刻吸引了很多人围观。它看上去像个挂在包上的挂饰——但实际上是个机器人,可又没有摄像头和屏幕,甚至没有 AI(人工智能)语音对话功能。戳中用户心理的就是可爱——当人走近时,Mirumi 会扭着毛茸茸的身子,转过头去把脸遮住表达害羞;把它挂到包上带着走动时,它会环顾四周展现出好奇。“我们发现,人们并不需要一个完美仿真的机器人陪伴,相反,他们渴望的是某种能够触发情感共鸣的存在。”YUKAI...
7.6k words 7 mins.

当下的半导体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多重压力交织的考验。IPO通道收紧让融资之路愈发狭窄,资本急于寻找退出路径更添市场不确定性,叠加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与整体市场环境的下行态势,身处中间地带的腰部中小企业正站在生存挑战的风口浪尖。在IPO梦碎的现实面前,这些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:被上市公司并购、开展跨界合作、尝试“借壳上市”等一系列探索与突围之举,正成为行业内悄然蔓延的趋势,也预示着一场关于生存与转型的深度求索已然开启。笔者在此前文章《半导体IPO“寒冬”》中曾指出:自2022年下半年新一轮产业下行周期开启以来,半导体行业便步入了惊心动魄的调整阶段。行业“内卷”现象愈演愈烈,成为众矢之的;绝大部分企业业绩承...